为什么上班都是坐着,还会感觉疲惫不堪?
发布时间:2019-09-18 20:15:57 | 浏览次数: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上班都是坐着,还会感觉疲惫不堪?问题是这样描述的:大部分的办公室行政人员基本上都是坐一天,偶尔签字会去找领导,去财务室会走动几下,很少有大量的走路或者体力上的劳动。运动量很大的应该是大脑、嘴巴和手,比如思考、沟通、写作之类,但是一天下来却感觉身心俱疲!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家里大人有说,用脑过度也会瘦,意思就是大脑用得多了也会消耗脂肪,其实也算是一种运动量。但是以前是不累的,只是表现得很能吃。现在下班了基本上都快瘫了!是老了体力不好了?还是其他原因?

如果对累进行分类的话,整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体力上的累,以及精神上的累。体力上的累,这个很容易理解。我老家在农村,家里有十亩地,每秋秋天全部都会种上麦子。我们小时候,农业机械还没有那么发达,割麦子都是用手。每到麦收农忙季,父母早晨3、4点钟的时候就起床,干到晚上9、10点钟才回家。按照父母的说法,回到家一动也不想动,连饭都不想吃,就想睡觉,因为太累了。像这种累,就属于体力上的累。而要恢复起来,也很简单,只需要进行充分时间的休息就可以了。而职场上的大部分行政人员,都是坐办公室,所以不存在体力上的累(身体有恙者另当别论),大部分时候是精神上的累,让你感受到了极度的压力和痛苦。

为了排解这种压力和痛苦,有人选择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比如,选择一份自己更感兴趣的工作。但这能解决问题吗?我们来看一个案例。A在平面设计公司做设计助理,非科班出身,工作将近两个月了,仅仅成功完成过一个任务(比较简单),其他交给他的任务很多都完成得不理想。最近的这次,让他完成一个工作,用了半个月时间。他也很努力,常常加班,端午节放假在家也用了一天工作,同事也很友好,给了他很多建议,但是因为最初的一步做的不规范,导致后面的都白做了。他很喜欢这份工作,工作之余也会用很多时间学习,但还是不行。在投入很多之后宣告失败,觉得对自己很失望,精神压力很大,也感觉工作起来很累。

又比如,有人选择了一份热门的、更有前景的工作,但这能解决问题吗?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案例:B是工科硕士毕业,后来转行在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至今将满3年。将近30岁的年纪,但却工作得一点都不开心,感觉自己在工作中缺少想法,能力上没有什么提高,工作中也没有劲头。想过转行,却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还有人说,只要钱给够了,一切都不是问题。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C是某985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在金融业人人都羡慕的一个中央级事业单位工作,担任信息化高级经理的职位,年收入30w+。但是,她却在这个岗位上感觉极度痛苦,时刻想着逃离。因为她更倾向于从事专业性强的工作,希望能够安安心心研究和掌握一门技术。但现在的工作却需要她负责大量的外部沟通协调。但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利益,这中间的协调工作做起来非常困难,而她又不愿意得罪人,每天工作都不想面对,苦不堪言。

每个人在工作中,既存在消耗,又存在反馈。你所消耗的,是你的体力、精力和时间。而你所能够得到的反馈,则包括兴趣(工作本身带给你的乐趣)、需求(工作热门、前景好)、金钱(你所能够得到的薪水回报)、地位(能够得到社会认同)等等。假如你的消耗大于你的反馈,那么,你就会到累,感觉到疲惫,感觉到强烈的排斥。反之,反馈大于消耗,则说明工作能够带给你足够的动力,支撑你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前进。

这里,我们又需要对反馈进行分类,它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外部反馈以及内在反馈。外部反馈带来的是外部动力,内部反馈则带来的是内部动力。前面所说的需求、金钱、地位等因素,皆属于外部动力。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外部动力因素,比如公司的规模和名气(大公司更吸引人)、公司的企业文化(人性化的公司更容易受到应聘者青睐)、工作的强度压力(尽量不要加班)、公司内部的晋升空间(能否有机会上升到更高的位置)、直属上级的管理方式(激励型的上司更受员工欢迎)、同事的素质水平(大家更喜欢与优秀的人为伍),等等。

大家在寻找一份工作时,往往会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在外部动力因素上。但是,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兴趣、需求、金钱、地位等外部因素,真的能够成为你在一个岗位上长久干下去的可持续驱动力吗?我们已经通过前面的几个案例来证明了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它们充其量只是辅助影响因素。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最核心关键的决策因素,影响着你的动力来源呢?这时候,我们要把精力放到另外一个因素上,那就是内在动力:你发自内心地想干这份工作,并且能够从工作本身获取足够的动力支撑,并乐此不疲。这种内在动力支撑,盖洛普公司为它取了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优势”。

我曾经写过一篇专栏文章:《为什么你的人生总是陷入周期性的厌弃与迷茫》,文章中对于优势的定义有详细的解释阐明:一种“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并且,这种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是自发产生的本能反应,并不需要刻意练习。(关于这个概念的详细阐述,请大家参考原文链接。)

为了更直观地解释这个概念,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老师在回答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时,他有这样一段描述:我在办公室坐着的时候,大部分工作也是paper work,并不怎么费脑,然而累得像狗,回到家什么都不想干,有时带本书,心想「坐地铁的时候看吧」,实际是一页也看不进去。做咨询和讲课时用脑的强度明显更大,但我体验到的经验是,咨询结束或讲完课很精神——最多是站得久了导致肌肉酸痛,或是说话太多嗓子疼。但心情是轻快的,晚上回家还能写点东西,毫不以之为苦。让我最难以忍受的,倒是看起来最轻松的办公室工作。

对于李松蔚老师而言,最轻松的办公室工作却令他难以忍受,而消耗较大的咨询和讲课却令他很精神,感觉愉快,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办公室工作并不是他的大脑发出的本能需求,所以并不能带给他正向反馈;而咨询和讲课却属于这种本能需求的范围内,所以令他感觉非常良好。

按照盖洛普的理论,当一份工作能够发挥优势的时候,会从中得到三项正向反馈:一是能够从工作中获取内在驱动力,你愿意从事这份工作,而不是一想起工作就头疼,或者想逃离。你会在工作之前产生一种主动工作的欲望。二是上手更快,能够获得更好的业绩表现。因为出于本能,所以你会更有动力去研究和琢磨这份工作,怎样才能干好。三是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如果还有下次,你依然愿意继续,而不是“赶紧结束,下次再也不想干了”的状态。

所以,当你觉得工作带给你的是疲惫不堪的感受时,抛去身体的健康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考量因素,是这份工作是否能够发挥你的优势,是否能够带给你足够的内在动力,让你从精神/心理层面补充足够的“燃料”,为你带来充足的驱动力,以抵消你的消耗。唯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写在最后:1)、发自内心地想干一份工作,这种反应并非兴趣,而是出于本能激发。关于兴趣与优势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讨,请参阅本人另外一篇专栏文章:《还在按照兴趣找工作?这是求职路上最大的谎言》。

2)、我的工作性质同样属于996,甚至还要更厉害些。昨天晚上预约了一个客户的咨询,20:00开始,本来预期是21:30结束,结果一下子延长了一个小时,到了晚上10点半才结束。我曾经记得更极端的一个情况,是我连续和客户客户了6个小时(当然,一个上午不够用,下午又接着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那种排斥性的、或者想要快点结束的感受。相反,我很享受这种在沟通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毫无疲惫感。因为这个过程,符合我的优势本能。而我这份生涯咨询工作干了10年,依然不会倦怠,在遇到相关的职业规划问题时,会有一种忍不住想要回答的冲动。这种反应,同样是基于优势本能。

文|杨毅,第一职场网“教练式”职业规划首席顾问。原创文章,非经允许,严禁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和传播,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上一篇:所有的人生弯路,皆缘于你对职业规划的无知和误解
 下一篇:亲身经历告诉你,如何从源头解决职场压力


第一职场网 © 版权所有  Copy@career001.com,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0037168号     技术支持:创世网络

冀公网安备 130181020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