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下这3个错误,你的职业生涯将遭受重大打击
发布时间:2022-10-25 20:06:52 | 浏览次数:

从今年开始,请把第一步当成战略,而不是战术。虽然每年都喊就业难,但大家从来没有认为失业这件事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也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以及第一份工作选择失误在将来的3-5年所带来的职业发展隐患。在过去的10年,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人才需求,在人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会对求职者有更多的包容。所以你会看到,哪怕在职场上屡犯错误的人也能够找到薪水不错的工作,也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找工作很容易。但今年的情况明显不同,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就业困境,人才需求量极度萎缩,二是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超过了1000万大关,人才供应量不断飙升,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突出,切切实实让很多求职者感受到了切肤之痛。而且,经济低迷的情况不会很快结束,可能要持续2-3年左右的时间。在这种恶劣的经济形势和就业情况下,以往的职业发展思维难以奏效,我们必须要调整应对策略。

求职的本质:一场个人品牌的认知之战

2008年,我还在咨询公司工作,那一年公司接了一个大案子:一家世界500强央企下属的消费品公司,要推广一个战略性产品。这个品牌在行业内排名前三,拥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在其广泛的产品线中,我们要负责的产品属于较为重要的一支,公司将其定位为战略性高端产品,地位举足轻重,公司也在此产品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对于消费品来说,属于典型的品牌驱动,品牌的战略定位至关重要。在与我们公司签订咨询合同之前,客户刚刚跟上海的一家知名咨询公司M结束了长达5年的服务期,该产品的开发、定位,都是M公司主导的。但在这5年的时间里,这支产品在市场上的反应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并没有承担起一个战略性产品所应有的角色,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也逐步下滑。于是,客户决定换一家咨询公司。而在与我们签约之后,在讨论品牌战略定位的问题时,客户却有一个要求:M公司主导的品牌战略定位不能变,只允许我们进行小范围调整。结果,咨询服务开展了一年之后,虽然我们在其他战术层面进行了调整,但这个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仍然和之前一样,并没有较为明显的改观。

有一次我们公司内部的项目会议,我当着总经理的面抱怨:这个产品的战略定位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我们这一年来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没有意义,要么重新进行战略定位,要么开发一支新的战略产品,否则无论客户投入多少资源,都无济于事。总经理笑着回复我说:你说的全部都是对的,我也曾经跟客户的董事长谈到过这个问题,但对方坚持原有的品牌战略,咱们也没办法强改,只能修修补补。

对于咨询公司来说,要想把一支产品打造成功,他们最喜欢的就是一个全新的产品,从零开始进行全新的品牌战略定位,只要方向找准,策略得当,很容易做大做强。他们最头疼的就是已经上市好几年、表现又不温不火、甚至很糟糕的“僵尸产品”,这样的产品要想重新占领市场,如果不进行大的改造,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我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深刻认识到,品牌的争夺战,本质上是一场心智认知之战。

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其专注《定位》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定位”理论,被美国营销学会评选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该理论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过度传播的时代(互联网时代,这一特征尤其明显),而我们的大脑却只能接受极其有限的信息,要想让信息传播更为有效,我们需要将火力集中在一个狭窄的目标上,在消费者的心智上占领一席之地。这样的定位一旦建立,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消费者产生了相关的需求,就会自动联想到这个品牌,从而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比如你想买一部手机,你是会优先考虑小米还是格力?反过来,你想买一部空调,你会优先考虑格力还是小米?影响你决策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的位置完全不同。在本土营销领域,定位理论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最为成功的典型案例就是王老吉(现更名为加多宝),成功运用定位理论,实现销售额从1亿到200亿的爆炸式增长。

为什么新产品更容易成功?因为消费者对于新产品的认知为零,只要找准品牌定位,你就可以先入为主,成功占领消费者心智,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效应。为什么老产品更难成功?因为消费者对你已经形成了固化的认知印象,要么改头换面重新包装,要么开发新产品,否则想让消费者接受你,非常困难。像前文所说的案例,已经有了一个定位,并且不太成功,而又不想重新进行战略定位,所以无论怎么修补,结果往往都是事倍功半。后来,客户终于意识到品牌战略定位方面的失误,又重新开发了一支新产品,定位准确,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这是后话。

回到职业发展这个话题,先入为主的心智认知印象同样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职业方向选择。如果你是一个应届毕业生,要找一份工作,假如你寻找的是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求职的难度会低很多。假如你投递的岗位与你的专业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而简历又没有经过精心包装,那么通常连简历筛选关都很难通过。假如你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A,但你对A不太满意,想换到工作B方向,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你会发现在求职时收到回复最多的面试通知依然是A,通知你去面试B工作的则寥寥无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心智认知对面试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假如你读的是新闻专业,别人的第一反应是你应该去做记者,而不是去做数据开发,即使你的性格特质更适合做数据。假如你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别人的第一反应是你应该去做程序开发,而不是去做市场,即使你的优势特质更适合做市场。因为你的大学专业会给面试官传递一种第一印象,并进而形成他对你的认知判断。假如你工作了,你的第一份工作做的是销售,即使你不适合做销售,下一份工作强烈想换个方向,但你在投递简历时,你收到的最多的面试通知依然是销售岗,而非其他岗位,同样是因为你的第一份工作给面试官传递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并在其心智当中形成认知固化。很多有过转行经历的人都知道,要想实现高质量的转行,往往是困难重重,这其中最重要的阻碍,就在于如何突破之前的求学/工作经历给用人单位传递的认知固化印象,让他们接受一个全新的你。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从20岁到30岁:多想想后路,少干些自毁前程的事》,文中提到了3年的试错期,于是很多人把试错当成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同时,我也在文章中强调,“(20岁-30岁)这些时间总休上又分为两种类型:负债时间和资产时间。负债时间,指的是探索期和试错期,这段时间你只有投入,但却很少能够看到产出。而资产时间,指的是蓄能期,这段时间你能够看到自己的收获和回报。时间管理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尽量压缩和减少负债时间,增加资产时间。”可惜的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段话的用意。我们到底要不要试错,试错的时间有多长,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灵活的对策,而不能一成不变。很多人都知道产业生命周期: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对于求职者来说,最佳的介入时期便是成长期,此时市场需求上升,产业不断繁荣,市场一片欣欣向荣,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很多岗位甚至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试错,因为企业在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对求职者的包容度也较高,即使是转行,也能够快速实现职业方向的转变,并获得不错的薪水。从2010到2020这十年的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盛况,就是典型的例子,大量的新兴岗位诸如产品经理、用户运营、数据分析、算法、新媒体等层出不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自从去年开始,互联网不断裁员,大厂也不例外,小厂倒闭关停的更是数不胜数。在人才需求极度萎缩的情况下,假如你还在不断试错,向用人单位传递一种极其负面的认知印象,则只会让你找工作的过程更加雪上加霜。

战略一致性

在任何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如果没有政府的特别干预,最终会形成稳定的竞争局面,有可能是一家独大,有可能是二元竞争,也有可能是三足鼎立。这种局面一旦形成,后来的竞争者要想获得竞争地位,难度极大。在过去的10年中,自从苹果推出iPhone4之后,智能手机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快速爆发的时代,小米、魅族、联想、中兴、一加、锤子、360、格力等众多品牌纷纷亮相,甚至某相声演员也声称要做手机。但市场容不下这么多品牌,经过自由竞争、大浪淘沙之后,现在能够存活的品牌则是屈指可数。

要想在某一个领域站稳脚跟,获得竞争优势,你必须要聚焦,把所有精力集中一个火力点上,并且不犯错误,才有可能打败竞争对手。要想取得这种竞争优势,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并保证所有的行动与努力皆与此战略目标之间保持战略一致性,通过时间的积累,不断增加个人正向资产,才能让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从产品定位的角度来说,那些不断跳槽、不断试错、不断变换方向的求职者,就好比市场上的“僵尸产品”,虽然没有死亡,但自身无鲜明特色和核心竞争优势,无法向用人单位传递一种清晰的价值认知,所以年龄增长一岁,这种人被市场抛弃的可能性就增加一分。而那些第一步就走对的人,每一步行动都与目标之间保持高度的关联性和一致性,都在向用人单位传递一种清晰的个人价值认知。这样的求职者,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才会逐步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时机把控与战略前移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时间节点的选择至关重要,这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死。早期国产智能手机有两个较为典型的代表品牌:魅族和小米。魅族在2009年就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机,获得了良好的市场评价,此后魅族的发展也是一路向前。小米则成立于2010年,在魅族面前属于典型的“后辈”。但是,时至今日,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有核心地位,而魅族却难觅其踪。这其中根本原因就在于魅族在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节点上出现了误判,导致其失去良好的市场发展机遇,不可能在智能手机市场拥有翻身机会。

对于职业发展来说,同样如此。我在《非名校学历的晋阶之路:如何通过5次跳槽,实现月薪5万?》一文中,总结了职业发展的3大法则,其中最后一条即是时机法则: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千万不要因拖延而贻误时机。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当下的职业,想换一个方向,最佳时间是毕业之前,其次是毕业3年内,再次是毕业5年内,最迟不要超过30岁。时间越晚,重新转换职业方向的难度就会越大,甚至永远失去机会。今年我看到有人40岁一事无成,竟然才刚刚醒悟,想寻找一份有前途的职业,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上面所说的时间指的是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假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则必须要考虑战略前移:必须要把影响你人生发展的重大事件提前解决,不要再想着试错来浪费时间,否则你可能永远失去最佳的职业方向选择机会。

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进入咨询公司,但我本身并不是专业对口。为了实现转行的目标,我从大二就开始准备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到了大四校招找工作,我才能够如愿以偿。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客户,大一就确定了要进入咨询公司的目标,她的每一步行动,选什么专业,读什么书,考什么证,找什么实习,读什么研,都是为了进入咨询公司做准备,所有的行动都与目标之间保持一致性,最终她也如愿以偿。你准备得越早,你预留的时间就越充分,转行也就越有底气。现在有很多人是被迫职业规划:大四/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才想着做职业规划;工作好几年频繁跳槽实在找不到出路,才想着做职业规划;被公司裁员实在没有活路了,才想着做职业规划。这些都是典型的后知后觉行为,将导致你的职业发展慢人一步,失去先发优势,严重者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会产生一系列后患,甚至终身遗憾。

管理优势,积累你的个人品牌资产

到医院看病,即使是看同样的病,一个刚从业的普通医生的挂号费只需要10块钱,但依然门可罗雀;一个从业几十年的知名专家挂号费得上百元,但却是门庭若市。因为,知名专家已经通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鲜明的个人品牌,拥有较高的品牌附加值,获得了患者的信赖,并原意高价买单。相反,普通医生却没有这种品牌号召力。在职场上,你要想获得较高的薪水和发展空间,你同样需要具备品牌意识,从长远角度构建你个人的品牌资产,通过时间积累,形成鲜明的品牌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把握以下3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1)挖掘优势,找准个人品牌战略定位。

我在专栏文章《为什么你的人生总是陷入周期性的厌弃与迷茫?》一文中有过系统、详细的阐述,优势指的是一种“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同时,这种优势天生具备典型的差异性和排他性,一旦找到,则别人无法复制和模仿,也就为构建你的个人品牌壁垒打下了先天条件。很多人没有自己的主见,看别人干什么就盲目跟随去干什么,也从来不考虑这种选择是否与自身的优势相匹配,最终的结果就是放弃了自己,永远只是在模仿和复制别人,很难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感,迷茫和焦虑伴随始终。

2)行动与方向保持战略一致性,强化心智认知,为你的品牌增加信任状。

所谓信任状,即你能够拿得出来的、让别人信服你、能够证明自身能力的证据。当战略方向确定之后,你接下来所有的行动与努力,都要与方向之间保持一致性,目的就是要打造自己的信任状。考研、考证、培训、学习、甚至每一次跳槽,都要确保与目标之间保持一致性,向用人单位传递一组相关联的信息,以强化你的定位认知。当所有的行动与目标之间保持一致性的时候,这些行动就成为一组强有力的信任状,让别人对你产生更多的信任感,从而更容易帮助你获得心仪的职位。这种证据越充分、说服力越强,你找工作也就越顺利。否则,时间和金钱都付出了不少,却与目标之间没什么关系,这种努力就属于典型的无效努力。

比如你的长期目标是成为一名财务专家,你的大学专业应该选择会计而不是化学,你要读研,也应该是财务方向,而不是化学方向。你要考一个证书,应该考CPA,而不是PMP。你要找实习,也应该是与财务相关的,而不是行政、业务类的。你每一次跳槽,都应该在财务方向上坚持,深入发展,而不是今年换一个方向,明年换一个方向。你读了财务专业,有财务的实习经历,有CPA证书,跳槽也坚持财务一个方向,甚至撰写了诸多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文章/专著,行动与目标保持一致性,你的这些努力就成为你积累个人品牌资产的有效筹码,成为极富说服力的信任状,向用人单位证明你适合成为一名财务专家。否则,行动偏离了目标,无论你如何巧舌如簧,也无法让别人相信你在财务方面的专业性。

对于那些转行或者频繁跳槽的人,要想找到合适的职业机会,往往非常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你的过往经历无法成为你谋求新职位的信任状,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信赖。

3)抓住时机,一旦失去则无可挽回。

人生很漫长,但改变命运的最佳时机却只存在于18-30岁之间。在今年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把年龄的上限提前到了28岁,因为用人需求的下降,用人单位有更多的挑选余地,而年龄往往会成为最优先设置的障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会成就强者,也会淘汰弱者。你如果不想被甩下车,只有成为强者。在经济收缩的大背景下,要想成为强者,请谨记以下3个战略要点:1)务必走好“战略第一步”;2)行动与目标之间保持“战略一致性”;3)提前准备,实现“战略前移”。遗憾的是,现实中70%的人会在这3个方面犯错误。

文|杨毅,第一职场网“教练式”职业规划首席顾问。12年专职1V1生涯咨询经验,尤其擅长优势挖掘、方向定位、转行咨询、瓶颈突破。原创文章,非经允许,严禁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和传播,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上一篇:如何寻找人生意义?一张图给你最清晰的解答
 下一篇:从35岁到50岁:实现人生价值突破的3个关键词


第一职场网 © 版权所有  Copy@career001.com,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0037168号     技术支持:创世网络

冀公网安备 130181020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