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5年的亲身经历,验证了害死人的“木桶效应”
发布时间:2015-11-19 16:37:12 | 浏览次数:

从小到大父母、老师以及各位长辈谆谆教导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长大后又知道国外有一个著名的“木桶效应”理论,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于是乎在这样高大尚的理论引导下,我们从小就盯着自己的“短板”,认为如果短板不弥补将来我们必会一事无成,甚至在评判别人的时候也是习惯忽略人家的长处,死死盯着人家的“短板”不放。

所以从小到大我就一直努力在弥补自己致命的“短板”——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拙于言辞,特别羡慕那些能说会道、性格外向开朗、巧舌如簧且特别受人欢迎的女孩子,因为无论是生活中还是书上、电视上,这样的女孩子就是有出息和招人喜欢,而我这种内敛低调的性格是不受待见的。

总是盯着自己的“短板”,让我很长一段时间处在深深的自卑中,因为无论怎么努力我都不会变得性格外向开朗、不会变得在觥筹交错中如鱼得水、不会变得在人际交往中曲意逢迎,曾经无数次幻想着自己一觉醒来能够变成那样的女子......

直到在保险公司锻炼两年后我的语言才能得到了快速提升和施展,口才的迅速提升?让我享受到了站在讲台上受人瞩目的感觉,尤其在培训和会议中我的发言经常受到领导夸赞和同事的注目,所以错以为我的“短板”应该得到了弥补,应该善于做营销工作了,而无视五年前职业规划老师对我的判断:善于做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不适合做营销。

在支行工作两年多,尽管我的综合素质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可是支行季度和年终考核都是靠营销业绩说话的,与日常工作干得如何根本没有多大关系,即使我竭尽全力弥补“短板?”,也就能勉强及格的水平——在支行的业绩排名一直靠后,尽管支行的考核方式和我擅长的工作完全是相违背的,可是不管是领导、同事还是我自己均不会考虑这些因素的,大家只会以结果论英雄,因为业绩排名持续靠后,在支行也变得越来越不得志和郁闷起来。

记得刚生完宝宝产假结束回去上班,北方的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为了能够坚持母乳喂养,我可以不顾形象地穿上保安大衣、骑着电动车往返于单位和家之间,业绩根本无暇顾及。生完宝宝那年我的业绩排在了行里倒数几名,打击地对自己没有了任何信心,甚至难过的时候都觉得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了,只是想着如果我离开这个世界,我的宝宝没有妈妈会过得很不幸,我的父母后半生会伤心难过,想到这里便觉得自己不能死。跟爱人说起来这些事也哭过很多次,甚至几次想着快点逃离这个地方,每次他都鼓励我坚持下去,等有合适自己的岗位出现。

两年前被调到分行从事事务性工作?,两年多的努力工作换来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可是我的“短板”——不善于交际和表现自己又成了职业上的拦路虎。老总也曾善意地提醒过: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但要适当地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不能太低调!以前失败的经验告诉我:如果我再努力去弥补我的“短板”,我也就是最多得一个及格的成绩,而且我会过得很分裂和不快乐,因为我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我用三十四年的人生经历彻底看清了我的长处:善良、待人真诚、性格直爽、为人低调、爱读书、喜钻研、有恒心、有毅力,也看到我的“短板”:不善交际、不喜逢迎、不善营销、为人低调、做事一板一眼(被人称为“做事死板”)。如果我再努力弥补我的短板,那我今生必定是一个平庸的人,因为无论我怎么努力那些我不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顶多达到及格水平,可是如果我能从事一个充分发挥我长处的工作,那我可以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这也是我的职业规划老师——第一职场网的杨毅老师在职业规划中一再强调的:要发挥你的优势,而不是弥补你的不足。可以说我又用了五年时间来验证了五年前杨老师对我的优势的判断之准,而这五年期间几乎都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弥补我的不足上,因为周围所有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商业社会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今年年初结识了清一校长的新教育理念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批人为了心中的理想在努力实践,而不单单是为了赚钱、为了名利。通过加入新教育圈子,关注了莎舟访谈录,认识了姚一敏老师,读了姚老师的书和博客,他充满平民气息的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他就像一个邻家大哥哥一样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成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出来的,这样的人不是遥不可及的。

姚老师说过:“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也许今年我的这个状态已经是一个准备好的学生,所以今天有幸成为姚老师门下的一名实习心理师,能够不仅在技术上跟着他学习,更在做人做事和处理家庭关系等生活中的各方面跟着他学习,这样知行合一的老师和平民化的教育方式正是我所需要的,而且也亲眼看到了各位督导学员在跟着老师学习后的各种改变和提升。特别是老师说不用商业运作方式来做心理,将我不善于营销这个顾虑彻底打消了,越来越觉得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同学、这样的场就是为我而设计的。

读了这么多年书,对那些盯着各类光辉头衔的“大师级”人物已经不太感冒了,何况人家大师也根本无暇顾及我们这些普通人,总觉得姚老师像亮剑中的李云龙一样——黄埔军校没有这么个学生但是能把黄埔军校的学生打得趴下。跟着心目中的“李云龙”老师一起学习真是三生有幸,因为终于可以尽情发挥我的长处,而无视我的“短板”存在了。(此文始发于作者的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705480102w2g1.html)
 
 上一篇:一位银行离职人员的忠告:进单位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你为何而来
 下一篇:哪有什么“中年危机”?还没熬到中年你就已经被裁了!


第一职场网 © 版权所有  Copy@career001.com,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0037168号     技术支持:创世网络

冀公网安备 130181020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