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er选择背后的逻辑:你其实是在选择一种人生轨迹
发布时间:2020-12-31 19:19:58 | 浏览次数:

知乎上经常会遇到此类问题:我有两个offer,一个是A,另一个是B,不知道该如何选?但凡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总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给出答案。如果有人缺钱,他会告诉你选择薪水高的那个;如果有人受够了小公司的朝三暮四,他会告诉你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大公司;如果有人在落后的行业看不到出路,他会告诉你要选择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如果有人在职场上一直是属于被虐的那个,那么他会告诉你一定要进体制内,稳定压倒一切。这种选择offer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却是为以后的发展埋下无穷隐患。而如何正确地选择offer,很多人并没有答案。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A客户,国内985学校本科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因为喜欢学外语,心里向往着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各种美好,又能赚钱,于是高考时果断报考了国际贸易专业。因为表现优秀,校招时也拿到了不同岗位的offer,但因为她目标明确,最终选择了一家较为满意的外贸业务员岗位。但实际工作之后,她发现这份工作与自己想像中的有很大差别。她期望的那种坐着飞机满世界飞、与外国各大公司高管在谈笑风生中把订单签下的场景并没有出现。相反,她需要坐在电脑前,更新货品信息,回复客户询盘,推送产品信息,撰写开发邮件,还有一堆琐碎的事要做。更要命的是,工作快满一年了,她每月的业绩指标都是垫底的,领导找她谈了好几次话,暗示她可能不适合这份工作。于是,她开始认真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到底是否要在外贸岗位上继续坚持下去。在经过认真思考、并和家人商量之后,她决定要换一个新的工作方向。但是,她投了几百份简历,得到最多的面试电话,依然是外贸公司打来的。在坚持了2个半月换工作无果之后,她再也受不了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做外贸工作,试用期3个月。结果,她试用期没通过,好在公司还算人性化,正好跟单岗位有人辞职,老板就让她接替了跟单员一职。这一干就是4年。然而,跟单员的工作含金量很低,这份工作虽然没有业绩压力,但她却感觉这4年来更像是在混日子,薪水也没有涨多少。她也曾经投递过其他外贸公司的跟单员岗位,发现薪水超过10k的公司都极少。而且周围外贸公司的跟单员,不少是大专甚至中专学历,她感觉自己985名校混到这个地步,很不甘心。中途虽然想过换方向,但都无疾而终。

客户A想换个方向重新开始,却始终没有换成,只能围着外贸转。而客户B却不一样,他则成功换了多份工作。他在韩国留学,学习的同样也是国际贸易专业。但他一开始就明确不想做外贸,但又没有其他技能,所以凭借着不错的韩语,找到了一份翻译的工作。但在公司里,这个岗位属于辅助岗位,根本没有晋升空间,薪水也不高,于是干了一年之后,他决定换个方向。找来找去,有一家小公司的设备维护岗位,门槛很低,于是就录用他了。干了半年,感觉心累,又积累不了核心技能,于是再次跳槽。有同学说现在课外辅导很热门,于是他就选择了一家小学辅导机构,担任辅导老师。因为要续课,他很抵触做销售,于是试用期没过完就递交了辞呈。再后来,又先后找了保险经纪人、财务实施顾问,甚至还干了半年的快递员,每次工作时间都不超过一年。毕业4年,换了7、8份工作,他发现再想找到心仪的工作,越来越难,即使有公司愿意录用他,但所提供的职位都不是他想要的,但迫于生存压力,只能被迫接受。于是,工作陷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为什么很多人会做了很多工作依然不满意?根源是什么,请参考本人专栏文章:《为什么你的人生总是陷入周期性的厌弃与迷茫?》)

低容错度的环境,用人单位不会为你的错误决策买单

人生就像下棋,如果这一步走错了,你会发现以后所走的每一步也都会跟着错,从而导致一步错、步步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极度被动局面。到了现实工作中,你同样也会发现这种情况屡次上演。如果你不慎选择了A工作,但最终却发现这并不是适合自己的,或者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你想转换一个方向重新开始,但在投递简历找工作时,你会发现,用人单位很少愿意给你这种机会。你所投递的简历,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接到与前一份工作相同的面试电话。你觉得自己还年轻,不应该就此被钉死在某一个岗位上,但现实却是用人单位的容错度越来越低。

为什么用人单位不会包容你的错误呢?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来自竞争者的压力。
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数量将近900万,这个数量每年都在持续增加。同样是零起步的两个应聘者,一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是已经工作几年、但又要转行从零开始的老油条,哪一个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答案一目了然。

二、HR的专业度存疑。
管理的最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人岗匹配,把人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材。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本应为公司揽才的HR却根本不知道如何判断人岗匹配,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应聘者真正的优势特质到底与什么样的岗位相匹配。事实上,他们只会根据学历和专业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个岗位,而从来不去考虑对方是否真的“适合”这个岗位。甚至,有些公司为了招人,使用的手段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屡见不鲜,坑害了无数求职者。在本土企业中,至少70%以上的HR的专业度是需要打个问号的,这样就会导致人材错位的乱象,并为公司的后续管理、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留下无穷隐患。

三、怕培养起来了之后留不住。
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更喜欢招聘有经验的员工的原因。新人的培养需要时间成本、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多重投入。但同时,由于很多公司内部管理不完善,导致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扭头跳槽走了,对于公司来说可谓是人财两空。相反,如果招聘的是有经验的员工,即使其很快跳槽离职了,公司损失的最多只是招聘成本。相比较而言,后者的损失会小很多。

用人单位的招聘逻辑:正向相关性

假如你经常关注一些教你如何写简历的文章,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强调简历上的所有内容都要与你所应聘的目标职位之间产生某种关联。比如,你想应聘一个文案策划的职位,你一定要在简历上强调你的文笔好;如果你想应聘一个数据分析的岗位,你一定要强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数字的敏感度。假如你之前的工作经历与目标职位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最好是强关联,甚至直接关联),那么你找工作就根本不用愁。比如,你之前在一间小公司做文案策划,现在想跳槽到更大的公司做同样的职位,虽然公司不同,但工作经验是强关联的,所以你有很大的希望求职成功。相反,假如你之前并没有文案相关的任何工作经验,文字功底也不突出,简历上也几乎看不到你的经验、能力与这份工作之间的关联性,那么你要想找到这样一份文案策划的职位,几乎是难比登天。

所以,对于招聘单位来说,他们在决定要不要录用某个人时,最重要的决策逻辑就是正向相关:即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知识技能最好与目标职位之间保持关联性,最好是强关联。因为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能否胜任这个岗位。如果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知识技能都与目标职位强关联,胜任度这个问题几乎就不用担心。在而这几个因素都缺失的情况下,只从性格和优势的角度评判一个人的发展潜力,这个风险是很高的,几乎没有HR愿意去主动承担这个风险,拍板决策的老板也同样不愿意承担。

所以,当你选择了某份工作,以后要跳槽时就会发现,你接到的面试机会大概率都是与之前的工作相同的。虽然那份工作并非你所愿,干得一塌糊涂,甚至想死的心都有,但是HR并不关心这些。他们不会关心你从事上一份工作的真实动机,也不会关心你谋求下一份工作的真实企图。他们只会关心,你的经验、能力与目标职位是否相匹配,以最大程度节省他们的用人成本。只有这样,他们的用人风险才会降到最低。而你自己之前找工作时的决策失误,用人单位是不会为此买单的,因为这跟他们毫无关系。

offer背后隐藏的陷阱与被动选择

很多人找第一份工作时,并没有想那么多,他们只是想快速获取一份offer,以缓解就业压力大而带来的焦虑感。至于以后更长远的职业规划,则更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活在当下,生活乐无边。

很多人不愿意谈职业规划,觉得这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很空虚的东西。尽管如此,你能得到什么样的offer,这却是很直接、很具体的概念。一份offer摆在你面前,至少有4样东西是可以确定的:1)、你的岗位职责是明确的;2)、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也是明确的;3)、这份工作将来的发展前景是明确的(只不过是好与不好的区别);4)、薪水也是明确的。而职业规划是什么呢?说得直白一点,职业规划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offer组成的。只不过,这些offer之间互有关联,互相接力,步步为营,共同为你的长远发展筑起了坚实的基础。(关于职业规划的详细阐述,请参考本人专栏文章:《所有的人生弯路,皆缘于你对职业规划的无知和误解》)

我们前面讲过了正向相关的概念。虽然某份工作并不是你真正想要干的,但只要你干了,以后再跳槽时,用人单位都会根据你前一份工作的经验来判断你下一份工作的选择。你想换方向?对不起,用人单位根本不理你,他们不会包容你犯的错误,更不会用自己公司的岗位作为你试错的牺牲品。也就是说,不管你出于什么原因选择了A工作,以后想换到你中意的B方向,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足够强大的毅力和执行力,你很难换到B方向,你大概率只能被迫继续沿着A方向向前走。当然,你也很可能有机会选择了C方向、D方向、E方向,甚至F、G方向(就像前文的B客户那样),但这些方向大都属于找不到工作状态下的无奈选择,并非你的真实意图。这些并非你本意的方向选择,一旦跳进去你就会后悔。虽然在选择之前,你明知会后悔,但是你只能选择跳进去,因为现实已经逼得你别无选择,只能往下跳。在这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下,你的人生没有奠基,只有一个又一个的陷阱,并且越挖越深。

你不主动选择方向,并不意味着没有方向。沿着你当下所走的路向远处延伸,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方向。而且,从既往的经验来看,用人单位也更愿意这样做。他们会根据你之前的选择,为你臆想出一条方向出来。不同的是,这个方向并非经过你的同意,也并不是你所期望抵达的。

正向叠加与马太效应

还是回到前面那个概念:正向相关性。虽然都是相关性,但起点的不同,会导致最终结果的天壤之别。

举例来说,我们为第一份工作选择进行打分,如果这份工作是你心仪的、适合你的性格和优势的,有发展前景的,这样的工作记为+1分。相反,这份工作并非你发自内心想要的、也不适合你的、缺乏长远发展空间的,记为-1分。如果有两个人,分别从事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起点差距只有2分。假如过了10年之间,他们都换了5份工作,并且都是与第一份工作之间有相关性的,这时他们之间的差距就会变成10分。从最开始的2分,到后来的10分,这种差距也同样扩大了5倍。

如果第一份工作选对了,以后的发展循着原先的方向向上走,就会形成正向叠加,反之则会形成负向叠加。前者增加的是资产,而后者增加的则是负债。像前面所讲的A和B客户的例子,都是负向叠加的典型。我曾经在专栏文章《从20岁到30岁:多想想后路,少干些自毁前程的事》一文中提到,20岁30岁的时间总休上又分为两种类型:负债时间和资产时间。时间管理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尽量压缩和减少负债时间,增加资产时间。

我们再来看一个正向叠加的例子:客户C,普通二本院校会计专业毕业,从一个三线小城到北京找工作,一开始做一个小会计,薪水只有2500块。由于她发现会计工作相对枯燥,而自己更喜欢思考和分析,于是第一份工作做了1年之后,经过认真准备,顺利跳槽到第二家公司做财务分析,此时的薪水依然不高,只有4000块。在第二家公司做了4年,抓住机会晋升为财务分析经理,薪水涨到8000元。虽然整体薪水不高,但她在这家公司却积累了扎实的财务分析经验。后来跳槽到第三家公司,依然做财务分析经理,薪水就涨到了15k。在第三家公司做了两年,再次跳槽,职位是财务分析副总监,薪水翻倍涨到25k。在第四家公司做了4年,她被猎头挖走,跳槽到了第五家公司任财务分析总监一职,综合年薪达到60w。10余年来,她换了5家公司,但每次跳槽方向都始终是清晰的,前面所走的每一步都为后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10余年的时间,实现了薪水的20倍增长,对于一个二本院校的毕业生来说,除了她自己的努力之外,这显然是正向叠加的结果。

最高效的人做事都十分具有目的性,他们把目的当做指南针,指引他们的行动,并决定行动的优先顺序,这也是成就卓越的最直接的方法。从正向叠加的角度来说,你选择offer的逻辑,是要先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势,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道路。以将来想要抵达的终点为目标,反推你当下的选择,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offer,才能够确保离你的终点越来越近。否则,你忙活了一通,浪费好几年的时间,忽然发现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你所有的努力都会变成无用功。

正如《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中所言,“伟大的结果往往不是出于偶然,它基于我们做出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关键问题会帮你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并采取最有效的行动,它要求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围绕着你的终极目标。它会忽略方便易行的事情,从而集中在必须要做的那一件事上。此时,你到达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的位置。”而你的第一份offer,则属于你漫长职业生涯的第一张骨牌。而这个offer,并不是随随便便选择的,它的背后则隐藏了你对自我的深刻剖析,以及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没有这种深谋远虑,你人生最宝贵的时间都将会在挖坑和填坑中度过,从而陷入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关于穷人思维的详细论述,请参看本人专栏文章:《一张图看懂穷人思维: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前两天看到一个数据: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破记录的377万,比上一年增加了10.6%。而今年的经济形势,不用我说,大家都能感觉到阵阵寒意。中国的学生们都十分十分努力,因为咱们国家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你不努力就没有出路。而现实却是,这个社会并不会因为你的努力而对你高看一眼(因为努力是最廉价的成本)。人生是一场长跑,你得知道如何选择起点,如何选择终点,知道如何高效率地决策,你的努力才会见到成效。你们辛辛苦苦考上211、985,甚至不惜花费几十万出国留学,最终的结果都只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不是么?但现实很打脸: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可能因为一份工作没选对,从而导致你们二十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在自己多年的努力即将见到回报的临门一脚,却因为一个失误的选择而导致前功尽弃,甚至会为你们30岁以后的人生挖下深坑,埋下无穷隐患。

大家可能都知道马太效应,知道强者愈强的道理。但如果你看了原话,可能会更加绝望。马太效应的原话是:“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看了之后,你是不是感到极度绝望,背后发凉?强者愈强的同时,弱者不是越弱,而是直接变成无产阶级。翻身,是没有可能的。如果你的第一步错了,你最好在30岁之前及时止损,并且越早越好,及早转换到适合你的阳关大道上。否则,你会发现,之前的错误就会像一个泥潭,让你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当你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拔出这个泥潭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对生命的无力感和认命感。就像我前几天看到一个无力改变自身命运的985毕业生所发出的感慨那样:曾经不想做个庸人,如今却连庸人也做不好。

我接手过那么多客户的咨询,他们都在选错了职业之后深深懊悔,我同样也理解你们面临人生绝望、35岁裁员的焦虑感。我相信你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个梦,梦想着你们所期待的那种安稳富足的日子,那种日子承载了你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所有想像。但是,这个梦想的实现,并非唾手可得易如反掌,而是需要你设定目标、规划路径,有目标、有策略地去实现。你得在第一步就选对的基础上,通过正向叠加效应,才能慢慢实现这一切,而不是天天在那里空想指望有伯乐赏识、有天赐的良机降临,让你一夜之间平步青云。

狄更斯说:人生的长链,不论是金铸的,还是铁打的,不论是荆棘编成的,还是花朵串起来的,都是自己在特别的某一天动手去制作了第一环,否则你也就根本不会过上这样的一生。

所以,当你面临offer选择的时候,这仅仅是在选一份工作吗?不,这是在选择一个方向,选择一种未来的可能性,选择适合你的人生道路,选择你一生所要行走的轨迹。每一条路都最终会通向一个终极目的地。选择不同,结局亦大不同。开头定了,结局也就定了。你猜中了这前头,也就猜得到这结局。

只不过,有些结局平淡无奇,而有些则激动人心。

文|杨毅,第一职场网“教练式”职业规划首席顾问。原创文章,非经允许,严禁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和传播,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上一篇:从20岁到30岁:多想想后路,少干些自毁前程的事
 下一篇:迷茫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自救?


第一职场网 © 版权所有  Copy@career001.com,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0037168号     技术支持:创世网络

冀公网安备 13018102000147号